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一)

    发布时间:2025-07-07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来,按照学校党委和团黑龙江省委关于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求,校团委精心谋划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广泛动员,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组建693社会实践团队参与集中实践。71日开始,693支团队的成员将先后奔赴全国各地,以实地走访丈量山河热土,以敏锐观察捕捉中国精神,以真诚倾听汇聚群众心声,以深刻感悟回应时代召唤,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切实彰显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广泛宣传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风采,校团委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宣传专栏。

    今日推出第一期,让我们跟随研途有我”社会实践团的脚步探寻科大学子在龙江大地的实践足迹。

    团队名称:“研途有我”社会实践团

    建队组织:研究生学院团委

    指导教师:张恒通

    团队成员:栾贺宇奇、焦瑞哲韩丰硕、陈凯莹、吴佳宁马佳柠、李道广

    实践地点:黑龙江省委党校、大庆石油博物馆、大庆铁人纪念馆、大庆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

    理论铸魂:感悟时代脉搏,筑牢思想之基

    实践团将理论学习作为启程的“开篇课”。恰逢建党104周年重要节点,团队首站走进黑龙江省委党校。在这里,专家学者的专题授课构建起坚实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中华民族共同体”厚重的历史纵深、缜密的理论逻辑和蓬勃的实践伟力。黑龙江“多民族聚居、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鲜活省情,让“共同体”从概念跃然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画卷。

    在党校精心打造的“唱、讲、演、读、听”五大主题教室,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其中:抗联战士民族融合的家书诉说着血浓于水的深情,赫哲族鱼皮画上的纹路勾勒出世代相传的团结故事,鄂伦春族桦皮船制作技艺的影像传递着文化的交融共生。每一处展陈,都成为理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中华文化”历史脉络的多维窗口。阅读室的研讨更是火花四溅,成员们与专家围绕“青年如何成为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者”热烈交流,深刻共识在碰撞中凝聚:铸牢共同体意识,理论必先“学深”,行动更需“悟透”,青春的肩上扛着沉甸甸的使命担当。

    历史溯源:走进精神殿堂,汲取奋进力量

    从理论的殿堂步入历史的现场,实践团在大庆这座充满英雄气概的城市,开启了“行走的党史课”,探寻中华民族共同体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在大庆石油博物馆,一份份珍贵的史料诉说着过往:“各族抗联战士共守江防”、“蒙汉群众联合护粮”……这些串联起全民族抗战壮丽史诗的文物与影像,生动绘制出一幅同仇敌忾、守望相助的“团结图谱”。讲解员动情的讲述,还原了各族群众在烽火岁月中相互支援、并肩作战的感人细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休戚与共形成的”这一科学论断,沉淀为有血有肉、饱含温度的民族记忆。

    铁人纪念馆矗立的“人拉肩扛运钻机”雕塑气势磅礴。成员们驻足研读“石油会战中的民族协作档案”——汉族工程师伏案设计、蒙古族牧民驱车助运、回族工匠悉心维保……不同民族的智慧与汗水在这里拧成一股绳,共同创造了惊天动地的工业奇迹,完美诠释了“共同奋斗”的核心内涵。前往连环湖生态博物馆,鄂温克族、满族等民族的传统渔猎生产工具与现代生态治理、发展成果的鲜明对比,直观印证了“各民族共居一地、共享发展、共护生态”的当代实践,这正是共同体意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鲜活体现。

    实践育人:播撒团结种子,服务基层沃土

    实践团积极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运用“浸润式教育”方法,力求将共同体意识的种子从青年播撒到少年,从城市传递到乡村。

    在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实验学校,团队成员精心设计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团课。“石榴籽的旅行”为主线,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故事语言,形象生动地阐释“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道理。“同心护卫队”互动环节更是高潮迭起,孩子们在“共绘民族团结长卷”和“合作搭建民族建筑模型”的游戏中,亲身体验到团结协作的力量,深刻领悟了“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的朴素哲理。

    他拉红村,“民族融合议事厅”成为倾听基层智慧的窗口。实践团成员与村支书、非遗传承人、返乡创业青年促膝长谈,系统梳理总结基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宝贵“微经验”——从“多民族村民联合发展棚室种植、庭院经济”的产业振兴模式,到“蒙汉双语课堂”增进文化互学互鉴、“各民族传统节日共庆”促进情感交融的文化创新,杜尔伯特的实践生动而具体。一位老党员深情的话语点中核心:“我们村的公章上刻着蒙汉两种文字,这不是简单的标识,它象征着各民族平等共商、当家作主的坚实根基与共同意志。”

    文化共生:共谱和美乐章,铸就情感认同

    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根基与情感纽带。实践团深刻把握此点,在兴南社区,一场主题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艺演出精彩上演。

    成员与社区居民同台献艺,节目融汇了歌舞、朗诵等多元民族特色元素。悠扬的马头琴声、豪放的蒙古族长调、铿锵的汉族秧歌、充满青春活力的现代舞蹈……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表演者用心演绎,共同编织出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动人画卷。台上台下热烈互动,歌声相和,节拍共鸣,情感交融在“文艺+互动”的氛围中达到了高潮。一位参与演出的老党员感慨万千:“以前总觉得‘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个宏大的概念,现在才明白,它其实就蕴含在我们一起唱的歌里、一起跳的舞里、一起度过的日子里。”

    步履不停,青春担当永远在路上此次“研途有我”社会实践团的大庆之行,是一堂行走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上的深刻思政大课。成员们沿着“理论铸魂—历史溯源—实践育人—文化共生”的实践脉络,完成了从认知层面向情感认同、再向自觉践行的实质性升华。实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思考与行动永不停歇。团队成员将满载实践的收获与感动,持续讲好扎根龙江大地上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青年之智慧、青年之声量,积极传播、生动诠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龙江新篇章贡献属于科大学子的坚实青春力量








    上一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二)
    下一条:我校2支宣讲团成功入选2025年全国大学生“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