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来,按照学校党委和团黑龙江省委关于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求,校团委精心谋划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广泛动员,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组建了693支社会实践团队参与集中实践。从7月1日开始,693支团队的成员将先后奔赴全国各地,以实地走访丈量山河热土,以敏锐观察捕捉中国精神,以真诚倾听汇聚群众心声,以深刻感悟回应时代召唤,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切实彰显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广泛宣传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风采,校团委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宣传专栏。
今日推出第四期,让我们跟随环境与化工学院“磷”光志愿服务队的脚步探寻科大学子在龙江大地的实践足迹。

团队名称:“磷”光志愿服务队
建队组织:环境与化工学院团委
指导教师:李宏伟、魏衍鹏
团队成员:田宸瑄、史蔓菲、秦叔颖、张成琳、谭雨湘、陈林欣、孙颖琪、姜东杰、吴启媛
实践地点:道外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7月7日上午,我校环化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携手哈尔滨市盲人协会,在哈尔滨道外区残疾人联合会举办“夏季送清凉”慰问活动暨哈尔滨市盲人协会与黑龙江科技大学“磷光”志愿服务团“暖心助盲”志愿服务启动仪式。哈尔滨市道外区残联理事长李家骏、哈尔滨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才丹锦、哈尔滨市道外区残疾人联合会主席王坚、盲人代表以及环化学院志愿者参加活动。
精准对接需求凝聚助盲共识
启动仪式上,哈尔滨市道外区残联理事长李家骏致辞指出,视障群体需要更多关爱与支持,高校志愿者的加入为助残事业注入了青春活力,他肯定环化学子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社会服务的实践行动。哈尔滨市盲人协会副主席才丹锦以“看见爱·传递爱”为主题,分享了视障群体的实际需求,强调视障朋友不仅需要生活协助,更渴望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两位嘉宾的发言,清晰阐述了志愿服务的意义与方向,为后续服务的精准开展奠定了基础。


“三维体系”构建专业助盲新路径
“暖心助盲”志愿服务项目负责人、环境与化工学院辅导员魏衍鹏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核心——“三维服务体系”,生活帮扶解难题: 志愿者提供代购生活必需品、药品、陪伴就医、协助办理社区事务等服务,着力解决视障朋友“出门难、办事难”的实际困难;能力提升促融入: 组织志愿者开展无障碍理念社区宣讲;面向视障朋友系统实施安全烹饪、家居整理等生活技能强化培训,增强其独立生活能力和社会融入信心;心理支持暖人心: 打造“声音博物馆”,通过深度交流、朗读陪伴、倾听心声提供情感支持;关注心理健康,志愿者提供初步心理疏导,营造温暖包容的心灵港湾。该体系的构建体现了青年学子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对服务对象需求的深入理解。


集思广益优化服务方案
在“建言献策”环节,听障代表建议志愿者掌握基础手语以改善沟通;道外区盲协主席王坚则提出了建立“助盲需求动态数据库”的构想。志愿者们积极回应,现场收集了包括“智能导盲设备适配”、“公交站点语音提示优化”等在内的12条可行性建议。这些宝贵建议将根据实际需求纳入项目的后续优化方案,推动志愿服务更加精准对接服务对象的切实需要。


清凉物资传递志愿温情
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将防暑降温的“清凉”物资送到视障朋友手中,并耐心叮嘱使用方法、提供必要搀扶。每一份物资都传递着关爱,成为连接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情感纽带。镜头定格下的笑容,传递着长者的欣慰与青年学子的热忱。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防暑物资的爱心传递,更是一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志愿精神的生动实践。

爱心如清风,沁润心田;担当如暖阳,照亮前路。此次“暖心助盲”活动标志着“磷”光志愿服务队专业化助盲实践的新起点, 他们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精神,努力为视障群体融入社会贡献力量,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焕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