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十八)

    发布时间:2025-08-13 浏览次数:

    编者按:近日来,按照学校党委和团黑龙江省委关于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求,校团委精心谋划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广泛动员,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组建693社会实践团队参与集中实践。71日开始,693支团队的成员将先后奔赴全国各地,以实地走访丈量山河热土,以敏锐观察捕捉中国精神,以真诚倾听汇聚群众心声,以深刻感悟回应时代召唤,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切实彰显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广泛宣传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风采,校团委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宣传专栏。

    今日推出第十八期,让我们跟随“赫哲故里寻遗韵 非遗匠心续新章”实践团的脚步探寻科大学子在龙江大地的实践足迹。

    团队名称:“赫哲故里寻遗韵 非遗匠心续新章”实践团

    建队组织:团委

    指导教师武昭阳

    团队成员田梦迪、齐天赐、郭帝延、沈良宇、刘思彤、赵子涵、徐坤茹、胡竞文、张博洋、张鑫磊、樊靖、毛宏博、颜秉健、田博宇

    实践地点黑龙江佳木斯市同江市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准确把握非遗保护传承的重要意义校学生会“赫哲故里寻遗韵 非遗匠心续新章”社会实践团赴百年口岸名城,神秘赫哲故里——同江市开展了一场深度感知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旅,以青年脚步丈量古老技艺的当代生命力,进一步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赫哲族非遗,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传播力、影响力。

    非遗薪火·匠心传承

    数字赋能重现赫哲文明。实践团走进同江市赫哲族非遗数字体验馆,当4D投影在穹顶展开,桦皮船劈波斩浪的英姿仿佛穿越时空而来。在体验馆内,赫哲文化遗产保护大数据平台、赫哲族服饰变装平台、赫哲族村镇360度数字漫游平台、赫哲族原始村落虚拟漫游平台、非遗项目展馆地幕互动展示平台、历史长卷数字触控展示平台和VR技术渔猎体验平台等多种现代数字媒介技术与赫哲非遗项目结合,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在“虚拟匠作坊”交互区,队员戴上动作捕捉手套,体验鱼皮画的制作流程。同学们在VR渔猎体验舱感叹,“数字技术让濒危技艺获得新生,这是对文明基因最坚实的守护”。

    鱼皮为画续写民族图腾。实践团走进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传统手工技艺坊》,65岁的赫哲匠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孙玉林的鱼皮画工作台前围满了求知若渴的科大学子。孙玉林老人手持鲑鱼鳞刮刀现场教学:“处理鱼皮要经历三蒸三晾,力道重一分则破,轻一分则不透。”实践团成员张博洋在放大镜下尝试阴刻技法时,鱼皮突然撕裂,孙老笑着安慰:“我学徒时刮破的鱼皮能铺满整条黑龙江,耐性才是最好的刻刀。”工作台上鱼鳞折射的七彩光斑,映照着千年技艺的坚韧光芒。

    歌舞传情激活文化基因。实践团走进赫哲民族文化村的露天剧场,国家级传承人吴桂凤的伊玛堪说唱如江水奔涌。当《乌苏里船歌》的旋律响起,天鹅舞者足踝铜铃随舞步轻颤,队员们发现舞者腰部系着鱼骨铃铛:“每件配饰都是流动的博物馆!”。在观赏赫哲族原生态非遗艺术团的表演后,实践团成员亲身感受了赫哲族的传统说唱、渔猎、婚俗等文化,向演员学习“波浪手”基本技法,深切感受到赫哲族人民的朴素智慧与探索自然时的坚韧精神。

    对话大师解码传承密码。实践团走进同江市博物馆,在博物馆内,实践团成员对赫哲族鱼皮画、鱼骨画、桦皮画这三种传统艺术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件件精美的赫哲族传统服饰、生活、猎捕用具,生动再现了赫哲族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色,让实践团成员对赫哲族文化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实践团还拜访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尤文凤,尤老向同学们展示她正在制作的鱼皮服饰,为同学们讲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非遗工坊的传承人老师们深入浅出讲解民间剪纸、鱼皮剪贴画等技艺的制作步骤和技巧,手把手教授非遗技艺,带学生在近距离学习、体验非遗的同时,感悟非遗手艺人“一生坚守一艺”的情怀匠心。

    赓续血脉·精神铸魂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实践团走进庄严肃穆的同江革命烈士纪念馆,在纪念馆内的史料文物生动再现了同江市人民英勇抗日的辛路历程,从抗日联军的奋起抵抗到地下党隐蔽斗争,每段史实都镌刻着同江市的先辈们为民族解放献身的赤诚。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实践团开展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向革命英雄鲜花献礼活动,面对革命烈士纪念碑,队员们怀着最崇高的敬意,向纪念碑鞠躬默哀,重温入团誓词,表达了对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拉哈苏苏海关旧址曾是抵御外敌经济侵略的前沿,职员以铁肩担道义,在艰苦中与侵略者展开经济拉锯战,诠释“商战亦是国战”的气节。

    青春赋能·乡村振兴

    黑土地上的科技课堂。实践团聚焦青春赋能助力乡村振兴与同江市乐业镇一庄村共建了社会实践基地,共同开展了“校地携手共话实践 青春聚力服务地方”的座谈会。座谈会后,驻村第一书记张树文带领社会实践成员,深入一庄村合作社农机库房,参观现代化机械。张树文书记掀开农机库房幕布,合作社引进的智能收割机令学子惊叹。“这家伙装有北斗导航”,张书记拍着机身,能自动规划收割路径,误差不超过2厘米!同学们纷纷惊叹新时代农业的发展速度需要科技的力量。

    田野里的成长必修课。乐业镇一庄村的千亩黄豆地里,迎来一群特殊的“农人”——“赫哲故里寻遗韵 非遗匠心续新章”社会实践团的青年学子们,他们深入田间地头,俯身垄间跟着村民开展夏季田间除草劳动,将实践课堂延伸到乡村振兴第一线。实践团指导教师武昭阳在田埂上手持豆苗现场教学:“杂草会抢走养分,但要注意区分三叶期的豆苗和稗草!”队员们戴上草帽,手持农具分组扎进豆田,伏暑的热浪裹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很快有人汗透衣背。经过三小时的劳作,田垄重归齐整,垄沟里躺满了同学们除掉的杂草,同学们磨出水泡的手掌和沾满泥土的运动鞋里,藏着黑土地馈赠的成长密码——这场田间劳动不仅让黄豆苗获得生长空间,更让青春在躬身实践中拔节生长。

    村庄里面的特色课堂。实践团在一庄村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了“童心护航”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作业辅导、红歌教唱、趣味实验、团队游戏等形式为留守儿童提供学业帮扶与成长陪伴,同时为13名留守儿童赠送文具和体育用品,不仅为留守儿童提供切实帮助,更传递温暖与关爱。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后续将通过“云陪伴”计划,与留守儿童保持线上联系,持续关注他们的成长需求,让关爱不断线、温暖常相伴。

    当非遗传承的星火遇上乡村振兴的号角,当红色血脉融入青春担当,新时代的青年实践者正以大地为纸,以汗水为墨,在广袤北疆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壮丽诗行。

    上一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十九)
    下一条:“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