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来,按照学校党委和团黑龙江省委关于开展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工作要求,校团委精心谋划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了广泛动员,全校各级团学组织和广大青年学生积极响应,组建了693支社会实践团队参与集中实践。从7月1日开始,693支团队的成员将先后奔赴全国各地,以实地走访丈量山河热土,以敏锐观察捕捉中国精神,以真诚倾听汇聚群众心声,以深刻感悟回应时代召唤,在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过硬本领,切实彰显新时代青年“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为广泛宣传广大青年学子的社会实践风采,校团委特开设《“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社会实践进行时》宣传专栏。
今日推出第十三期,让我们跟随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逐光东极 边疆寻梦”实践团的脚步探寻科大学子在龙江大地的实践足迹。

团队名称:“逐光东极 边疆寻梦”实践团
建队组织: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团委
指导教师:韩雪
团队成员:杜安冉、田伊柠、刘旺、路毅鑫、张喆
实践地点:黑龙江省抚远市
调研农业产业,探索科技赋能乡村新动能
实践团走进抚远市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红海蔓越莓基地开展农业产业发展调研。在玖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们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场景,深入了解合作社依托“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借助智能化催芽育秧技术与全链条发展路径,实现优质水稻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历程;在红海蔓越莓基地,团队实地学习国内首套成熟蔓越莓种植管理技术,见证“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模式构建的全产业链如何填补国内种植空白、驱动乡村振兴。实践中,指导教师韩雪为团队成员们带来《以社会实践续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主题宣讲,她鼓励团队成员们要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践相结合。此次调研让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赋能现代农业对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作用,激发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运用专业知识助力边疆农业特色产业升级与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担当。



深耕文化传承,构建民族特色发展新格局
实践团赴黑瞎子岛镇南岗赫哲族村,开展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实践团与该村达成共建协议,落地社会实践基地,期间与村支书王皓、驻村第一书记莫凡进行座谈,了解村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现状及特色旅游经济发展情况。王皓作为黑龙江科技大学校友为同学们分享驻村经验并希望通过日后的合作扩大赫哲族文化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人文学院团委书记韩雪表示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助力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双方就合作扩大赫哲族文化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达成共识。本次实践推动青年力量与边疆村落双向奔赴,以基地为文化传承沃土,为赫哲族文化注入新活力,助力边疆村落在乡村振兴中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风采。




探访边疆地标,厚植守土护疆爱国新情怀
实践团探访东极广场及黑瞎子岛,开启边疆魅力探寻之旅。抵达东极广场,成员们远眺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处的壮阔景象,参观“东”字雕塑、界碑、东极亭等建筑,通过“我与东极同框”摄影活动抒发爱国情怀;前往黑瞎子岛,了解其作为中俄边境地标见证两国关系变迁的历史,实地考察岛上生态保护成果,深刻认识湿地在调节气候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感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回望2008年中俄界碑揭牌仪式,成员们更深刻体会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锻造综合国力对守土护疆的重要意义。此次探访让实践团成员在领略边疆自然与人文魅力的同时,还深刻认识到边疆地区在生态保护、国防建设等领域的重要性,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把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瞻仰英雄丰碑,传承反法西斯精神新火炬
实践团来到抚远市苏联海军英雄烈士纪念碑开展实践活动。该纪念碑始建于1945年,位于抚远市西山公园,是为纪念抗击日本侵略者、在解放抚远战斗中牺牲的27名苏联海军官兵而建立的,这是中苏两国人民共同抗击法西斯、捍卫和平的见证。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在特殊的历史节点回望峥嵘岁月。在纪念碑前,全体成员鞠躬致敬、默哀,回溯历史以缅怀先烈;随后,成员们在西山公园分工合作清理垃圾,以行动表达对先烈的敬重;最后,成员们在纪念碑前合影,将这份庄严肃穆与深切感动永远定格在镜头之中。此次活动不仅让成员们在历史的回响中重温过往、缅怀先烈,更在每个人心中点燃了愈发炽热的责任之火,将以更坚定的姿态寻找属于自己的“逐光”之路。




逐光而行,书写青春答卷。“逐光东极,边疆寻梦”社会实践团紧扣核心要义,通过扎实的调研与务实的服务,将青春智慧播撒在龙江边疆。团队成员在抚远大地的躬身实践中,深刻领悟乡村振兴内涵,展现了科大青年扎根基层、挺膺担当的精神风貌。他们的“逐光”之旅,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生动的青春篇章。